

站在雪铁龙品牌入华20年的时间节点上,雪铁龙全球总经理鹏飞感慨万千。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车市的品牌,雪铁龙曾创造了富康风靡多年的神话,但在余下的“长跑”时间里,雪铁龙明显后续乏力。
2011年,雪铁龙在华合资公司也是销量的主要得分手东风雪铁龙,全年销量为23万余辆,同比增长5.3%。虽然刷新了该品牌历史纪录,但是与另外两家老牌车企相比,已经落后太远。此时,上海大众、一汽-大众,早早跨过百万辆大关,且多年盘踞在乘用车企前三甲的阵营当中。
这不得不令雪铁龙反思。与此同时,法国标致雪铁龙因欧洲市场大幅下滑处境堪忧。
在这一背景下,雪铁龙在华谋求二次复兴,并将此作为抵御欧洲市场寒流的战略腹地势在必行。不过在业界看来,这是一项颇具挑战的计划。
目前,中国车市已经告别了前几年的井喷增长,进入平缓发展期,雪铁龙能否找准定位,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升,既需要绝对快速的技术和产品投入,也需要本地化的营销战术。
这些都将是这位中国车市老兵面临的新挑战。
品牌把脉
目前,中国已是雪铁龙全球第二大市场。雪铁龙全球总经理鹏飞的希望是,中国业绩能够尽快超过欧洲,成为雪铁龙全球第一大市场。鹏飞坦陈,“目前,无论从战略高度还是战术资源角度,中国已经是雪铁龙最为优先的市场。”
2008年,雪铁龙在华销量只占雪铁龙全球销量的7%;2011年,这个数字提升至16%。也就是说在这三年中,雪铁龙在华销量占全球销量的比重增加了一倍多。这都让雪铁龙对中国复兴计划燃起希望。
但雪铁龙能否解决此前在中国市场中存在的多处顽疾,才是其重新崛起的关键。
在业内人士看来,雪铁龙以及PSA在中国错失机遇,与其多年来“唯我独尊”的行事风格不无关系。
首先,是产品和技术导入的持续滞后。据西南证券(11.84,0.63,5.62%)汽车分析师刘峰回忆,东风雪铁龙曾在很长时间中,依靠富康这一单一车型打天下,而在多年之后,才陆续导入了爱丽舍、毕加索等车型。而此时,无论是南北大众,还是丰田、通用、现代起亚均开始不断地将新车型带入中国,“当时,给外界的感觉是,法方一直较为傲慢,总觉得对中国市场‘给点车型’就够了。”
此外,其本地化也做得远远不够。对此,PSA相关负责人也认为,毕加索导入的失败是不容回避的,“在欧洲卖得好的车型,并不一定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