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10月1日实行三包政策 购买者在倒计时
目前很多车对于“三包”政策,作为第一执行者和第一责任人,经销商们从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相关政策以来,一直叫苦不迭。有车商直言:“三包政策可能会加大车商的卖车风险和资金压力。”最近有车商甚至喊出“退车没戏!”,这个汽车企业态度不明,苦不堪言。
距离10月1日“汽车三包”政策正式实施不足60天,日前,“汽车三包”重要配套标准“汽车三包标准”,即《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主要零件种类范围与三包凭证》被正式批准,同时,中国汽车召回网发布信息称,该标准“确定将于10月1日起实施”。对于此,身为最大受益者的广大车主是欢呼雀跃,相反,身处一线的经销商战战兢兢,一片茫然,唯有身处幕后的汽车企业态度不明。
据悉,截至目前,只有北京汽车、长安马志达等寥寥数家汽车企业宣布实施三包。其他上百家车企不是沉默,便是观望,业界猜测,可能有些车企已暗地里开始修订自身的售后服务条款以适应新政策。专家分析,“汽车三包”并非一面倒向消费者,在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也给经销商留有余地。
新政解读
“三包标准”明确了维修范围
“三包”简单来说就是“包修、包换、包退”。根据最近通过的“汽车三包标准”,60天内,维修两次仍未解决问题车辆,经销商必须提供代步车,或者退还车款给消费者。但维修范围有明确规定,为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前/后桥、车身等7类“大件”,此前消费者投诉最为集中的新车异味、有机物挥发、转向不灵、电路故障等问题不在此列,只能维修,不能退、换车。
据悉,随着汽车技术发展,尤其是中国自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之后,合资车企开始加快技术更新换代,规定中的7类“大件”及其主要零部件,可靠性和耐久度都有大幅提高,以发动机为例,在10万公里内发生质量问题且两次维修都不能解决的概率极低。
“三包政策最为吸引消费者的莫过于‘包退、包换’成为可能。”有业内人士指出:“新规中乘用车产品保修期限和‘三包’期限对车企没有太大影响,大部分车企早已达到标准。主要是新规中有退车、换车的规定,这对车企和经销商影响比较大。”
三包新政或推高车价
业内人士分析,三包规定实施以后极有可能推高车价,厂家推新车,定价的时候就要把风险计算进去,就像保险公司推任何保险其实是要把自己的风险计算进去一样,如果三包真的会出现,它会有一个风险防范,那它的价格会提高一些。而吉利汽车高管此前曾谈到,降低成本是综合性的,关键还是提升效率和产品品质,至于如何消化成本,目前还在探索之中。
有专家表示,中国汽车三包政策的制定是以美国柠檬法为参照。柠檬法实施十年之内,德系汽车企业被迫进行了兼并重组,最终剩下奔驰、奥迪、宝马这三家,汽车三包政策的实施或许也会改变中国汽车产业格局。
消费者反应
质疑声居多
“本想现在买车,但后来决定还是等10月汽车三包新政实施以后再买。”消费者陈先生说。记者从车市了解到,新政实施前的这段时期,车市的观望气氛比较浓,部分消费者持币待新政落到实处,部分消费者将提车时间定为10月1日以后。
对于新政的施行,大部分消费者担心政策所产生的成本会进一步转嫁到自己头上。因为汽车三包政策的后续会产生很多额外费用,如车辆折旧费、上牌费、车辆购置税等,这些费用将由谁来支付呢?也有部分消费者担心出现问题时,经销商和厂家相互推脱责任,导致消费者维权周期过长,损害消费者利益。
另外,汽车三包新规检验和鉴定条款操作性不强也受到消费者的质疑。有专家表示,造成鉴定难的问题,一是在于车辆质量鉴定费用高昂,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另一个原因就是现有汽车质量方面的检测机构太少、不够中立,鉴定程序繁琐、周期较长。在多数情况下,汽车出了质量问题,都是厂家自行鉴定,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状,让消费者无法认可检测数据或鉴定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