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本报A21版刊登了《沿江高等级公路,1个月死1人》的文章,见报后,引起了南京市交通局的高度关注,11月9日,沿江高等级公路(江南段)指挥长表示,公路在通车时,中分带缺口的确比初期设计时多出一些,而交通局负责人则表示,出现死亡事故并非设计原因导致。
11月9日下午4点,记者来到了南京市交通局,由于多个部门均表示在开会,因此该局宣传教育处的主任科员罗超接待了记者。
罗超介绍,交通局完全是按照市政府批示的施工图纸建设该沿江公路的,但由于道路刚刚开通,许多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尚未完善,“疏港大道在开通时也是这样,这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例如红绿灯,限速装置、黄闪信号灯、中心隔离站桩”等等装置,如今并未完全完善,加之周围村民对新开高等级公路的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故而发生如此多起交通事故。
罗超分析,道路建好后,剩下的“艰巨任务就需要交由交管部门进一步完善”。对于开设的缺口,则完全是按照规划部门的意见以及周围村民的实际需求而定。
回到单位后,记者辗转与沿江高等级公路(江南段)的指挥长张艇取得了联系,在沟通中,张艇表示,“如今的缺口数的确比初步设计时的缺口数有所增加”。
据张艇介绍,沿江高等级公路在最早规划设计时,道路的缺口就达到了十几个之多,“高等级公路与高速公路不一样,对于缺口的数量没有硬性的指标。”
张艇透露,“当时沿路村民们在现场要求的缺口数,经过统计多达近50多个。”
后来,沿江高等级公路的指挥部与设计方、两地街道进行了协商,考虑到当地村民的出行需要,“于是将街道方与原设计方的缺口数进行了归并,最终确定为你们(指本报记者———记者注)调查后的29个”。
而对于开出的缺口如何封闭,张艇表示了尴尬,“这些缺口都是在当地政府的建议下新增的,现在也开了,但是要一下子封闭”,他觉得“不是那么容易”。
就在该条道路开通前,张艇表示他们指挥部已经将与交警七大队的联合声明提交给了当地区政府,“希望能封闭一些缺口”,但直到现在,“依旧在等回复”。